產品搜索
產品分類
聯係我們
電話:4008750250
手機:18066071954
地址:南京市棲霞區緯地路9號
Email: zhangxiangwen@cobioer.com
技術文章 / article
實驗能否重複仍在持續:誰來給韓春雨事件畫上句號?
原載自:www.mr-eacltd.com[技術資料頻道] 2016-11-22 瀏覽次數:1764
近日,國內(nei) 外20名學者聯名撰寫(xie) 的一篇名為(wei) 《有關(guan) NgAgo的問題》的學術論文在《蛋白質與(yu) 細胞》雜誌上發表。這是公開發表、專(zhuan) 門針對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實驗的學術論文。昨日,韓春雨回應,科學論文會(hui) 用科學論文回應,將發表近期實驗結果,不過他隨即補充,論文不會(hui) 馬上發表。
韓春雨事件曾經一度是熱點,無論是zui初引發轟動的“諾獎級成果”,還是隨之而來的各種批評和質疑,問題起碼始終處於(yu) 科學研究範圍之內(nei) 。可現在還有多少人持續關(guan) 注事件呢?真相的拖延不決(jue) 早將公眾(zhong) 的耐性消磨殆盡,隨著相關(guan) 媒體(ti) 的深入報道,純粹的一場科學實驗逐漸同高校、團隊、商業(ye) 機構等各方利益牽連起來,事件負麵影響越來越大。
是時候給韓春雨事件畫上句號了。該由誰來畫呢?按理說zui合適的人選當然是韓春雨本人。韓春雨也是整個(ge) 科研團隊中zui敢於(yu) 直麵媒體(ti) 、常常積極拋出新信息的人,可惜,他卻總是習(xi) 慣自食其言。在此之前,韓春雨曾表示,願意與(yu) 對實驗抱有懷疑態度的專(zhuan) 家、學者麵對麵討論。為(wei) 此,不少國內(nei) 外實驗室派出實習(xi) 生,希望現場觀摩韓春雨團隊屢屢提及的“的實驗技能”。但是,實習(xi) 生們(men) 無一例外被排拒在基因編輯實驗之外,究竟是韓春雨忘了自己的承諾還是又有新的“商業(ye) 機密”需要保護?不得而知,但我們(men) 至少明白,希圖其本人道出真相已不大可能。異樣的是,韓春雨團隊的其他成員同樣三緘其口,並有意無意地回避多次會(hui) 議。在實驗取得成功後,他們(men) 卻不願意與(yu) 同行分享成果、不主動尋求認可,著實令人匪夷所思。
我們(men) 也曾一度將希望寄托在其他科學家身上,希望他們(men) 通過學術對話打破沉默,可從(cong) zui初國外實驗室抱怨無法重複結果,到現在國內(nei) 外科學家聯名質疑,對話非但沒打開,反而陷入了更為(wei) 尷尬的自說自話的境地:同行們(men) 的實驗不斷失敗,韓春雨團隊私密進行的實驗卻接二連三取得成功。要使雙方交流有效,彼此坦誠、無所隱瞞是必要前提,若韓春雨團隊始終采取如此敷衍了事的態度,顯然永遠別指望能就此畫上句號。zui初出現質疑聲音時,《自然—科學技術》雜誌便表示將展開專(zhuan) 項調查,據說調查仍在進行,可我們(men) 不妨想象一下,雜誌社的調查將如何進行?顯然是委托獨立第三方進行重複實驗。這樣的話,即使zui終結果出來,韓春雨團隊難道不可以故技重施嗎?我們(men) 也曾希望法律能夠成為(wei) 終結事件的有力武器,畢竟韓春雨團隊屢屢強調自己的成果已為(wei) 某些商業(ye) 機構采用,若其所言屬實,我們(men) *可以從(cong) 該商業(ye) 機構著手調查,因為(wei) 在實驗成果存疑的情況下,其中存在著明顯的商業(ye) 風險。然而,韓春雨團隊對合作機構的名字諱莫如深、不吐一言。
根據我國現下的學術體(ti) 製,澄清事實、展開調查的是韓春雨團隊所屬單位河北科技大學,高校學術委員會(hui) 必須對已如此公開化的質疑做出正麵回應,可觀其所行,同樣屢屢食言,早已喪(sang) 失公信力。究竟該由誰來為(wei) 事件畫上句號,這絕非一個(ge) 簡單的問題,由事件進展可推知,我國科研共同體(ti) 缺乏應對這種情況的有效經驗、國家相關(guan) 部門同樣因缺乏法律授權而不得介入。如何防止“後來者”模仿此類行徑,從(cong) 而危及科研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性、甚至危害國家聲譽等,這些問題均刻不容緩有待解決(jue) 。